当前位置: 学术资讯 >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 ——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 ——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发布时间:2015/11/23 11:42:27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关注"壹学者"微信服务号(my1xuezhe)了解更多学术动态

  一、“宅男宅女”现象

  “宅男”一词源自日语“御宅族”,原本指不工作、不社交,对动漫、电玩等狂热的年轻人。后来,人们把整天不出门的男生,也称作“宅男”。而“宅女”,通常是指那些女动漫迷,但后来定义也变得像“宅男”一样,指“家里蹲着的女生”。最初,“宅男宅女”一般指孤僻、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白领加入其中,“宅”成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很多“80后”的“宅男宅女”们以“宅”为时尚,他们的最常用语是:今天你“宅”了吗?爱就“宅”一起!“宅”是一种时尚,“宅”是一种心态,“宅”是一种生活方式。“宅男宅女”从最初消极被动的形象转变为自由、个性和关注内在生活品质的积极形象。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呈与日俱增的态势,与此相关的“宅”经济也迅猛增长。

  二、相关的解释及存在的不足

  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呢?主流的解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80后”群体特征来解释“宅男宅女”现象。认为“8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辈过多的关心和保护,故而自我中心,不愿承担责任,不能承受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差。不愿学习,不愿工作,躲在家中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对外界本能的排斥和冷漠。因此“宅”体现了“80后”因社会化不足而产生社交障碍,心理自闭,是一种社会病态。这种分析框架必须把“宅”和“80后”捆绑在一起才有解释力,但是这种解释的因果链条有着相当的脆弱性,因为“80后”是否存在着社会化不足、社交障碍、心理障碍本身是存疑的。事实上任何个体,不唯独“80后”,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特征,而且很多“宅男宅女”是“70后”甚或“60后”。

  2.从社会压力的角度来分析“宅男宅女”现象。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激烈的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引发了一种普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人们从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转而蜗居家中是一种情绪压抑至极之后的反弹,是一种心理的自我疗伤和修复,从过多的关注外在功利向注重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内在精神家园的回归。这种解释可能很符合“70后”或“60后”群体内敛、不张扬的生活态度,但很多“宅男宅女”并非生活在经济压力之下,尤其是“80后”独生子女,他们选择“宅”,可能更多处于一种时尚和个性的角度,而非躲避压力和自我修复。

  3.从宅居和外出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看。认为选择“宅”的生活方式是基于节省时间、物力和财力的个人理性计算的结果,比如“宅男宅女”们宣称:出门费钱,谈恋爱费时间等。此种观点能够解释低收入群体“宅”的经济原因,却无法解释很多收入不菲的白领成为“宅一族”的原因,以及“80后”群体以“宅”生活为标榜的炫耀心态。

  4.从“宅男宅女”与互联网的相互关系来分析。认为“宅男宅女”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没有互联网就没有“宅”现象,而且“宅”现象的影响力也不会如此深远。这种解释把“宅”人和互联网绑定在一起,忽视了“宅”生活的丰富性,如:待在家中睡觉、看电视、听音乐、DIY小物件,十字绣、陶艺、模型、美食等,或许和网络有关系,但不是全部。

  以上观点的差异在于“宅男宅女”在群体构成上的复杂性,它们部分地解释了“宅”现象出现的原因,甚或这种解释本身也是现象的一部分。这种建立在微观意义上的解释尤其是心理学的解释很容易因果倒置,比如社会化不足、社交障碍、自我修复,理性计算不是宅的原因,而是宅的结果。社会学的分析能够更为客观解释“宅”现象和“宅”心理形成的社会机制,而不是纠缠于二者关系上。本文引入空间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都市社会的特性与都市精神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分析“宅男宅女”现象产生的社会机制,以及从社会空间的重组所引发的沟通行动的变革,来分析“宅男宅女”现象产生的空间动力机制。这种分析视角能从纵向宏观的角度分析“宅男宅女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并且能够覆盖全部的宅人群体。

  三、“宅男宅女”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都市社会

  都市社会是相对于乡村和小城镇社会而言的,它代表着不同于乡村和小城镇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都市社会是由高度精细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所绑定的个性社会,都市社会极度的分工,打碎、分割了社会生活的同一性。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无直接关联的和性格各异的社会圈,个人的选择自由加大了,社会异质性增强。但个人同社会总体结构的关系则呈现疏离状态。其次,都市社会是由大规模群体构成的,组织规模的扩大加大了个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到他人是一种疏远和异己的力量,同时,群体成员的团结由超个人机构和制度来完成。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如血缘、地缘等作用失效。再次,都市社会是货币经济的中心,金钱一方面成为个人自由和独立的支撑,另一方面它置真诚的个性交往于度外,一切以道德为基础的因素都遭到排斥,人们之间的结合和交往逐渐成为纯粹是为了有限的目的的结合与交往。分工、规模和货币经济相互作用形成了大都市区别于传统乡村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状态:疏离、孤独、冷漠和充满理性计算,故而,都市社会的交往形式带有明显的浮面性、短暂性、局限性和匿名性。

  “宅男宅女”现象恰恰是在中国都市化的过程中出现。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加剧了社会生活的异质性、城市人口规模激增所引起的都市生活的过密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市场化所引发的人际关系的理性化,以此为背景,“宅男宅女”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主动的隔离、退守和自恰,正是对新生的都市社会的一种适应。换言之,“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是与都市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一种唯物主义的解释就是:都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决定了都市人的心智结构和精神生活。都市作为“宅男宅女”们的生活场域和社会背景,决定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必有的精神生活:疏离、孤独、冷漠和充满理性计算,而“宅”就是这样的精神生活的标签而已。当然,扩而广之,都市中人都必然如此,不唯独“宅男宅女”们,只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他们的精神状态有表达的渠道,加之贴上“80后”的标签,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宅男宅女”现象出现的动力机制———社会空间重组

  1.城市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

  目前,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多发生在省级以上的大都会城市。都市社会作为都市群体生活、工作和休闲的空间场所较之小城镇和乡村社会有着明显的不同。都市空间是一种分异空间,这种分异在横向上表现为功能的分化,出现了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分化。在纵向上表现为居住空间的层化,出现了高尚社区、普通社区和贫民窟。因此,尽管都市社会在人口上表现出过密化,但由于多维空间的分割和限制,并未出现交往的过密化,甚至相反,出现了社会关系的疏离化。城市空间分异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分割和变化,按照空间辩证法的观点,它也限定和分割了社会空间,或者说城市的物理空间也是城市的社会空间。城市空间的分异意味着社会空间的重组,一方面表现在个体空间的割裂,如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和消费空间的分割,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中部分地投入自己的人格,注定了与参与者的交往只能是短暂的、浮面的、局限的和理性化的。另一方面,居住空间的分异,是通过房价的阶层过滤机制来完成的,这意味着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已经通过住宅设定了阶层之间交往界限,出现了住宅阶级。如此,社会空间分异促成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交往的隔离。交往和沟通空间的缩小与隔离成为“宅男宅女”们选择蜗居家中,足不出户,减少社会交往的最直接的空间原因。

  2.公共空间景观化、营利性与社会性活动的减少

  在社会空间分异的前提下,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的沟通和社会交往的场所。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个体之间、群体之间、阶层之间日常交往和沟通行为的主要实体空间,包括居住邻里、各种公园、广场、街头绿地、步行街、咖啡屋、茶吧、酒馆、会所等。由于都市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分离,公共空间成为工作之余,除家庭居所之外最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公共空间的出现,弥补了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层化,个体之间由于空间上的分割所引发的社会交往的减少。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等显要位置,以展示城市形象和政府的政绩,非常注重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但是,很多大型的公园、中心广场、步行街远离人们的居住地,忽视人们切实的生活和沟通的需要,并没有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沟通和交往的需要。而与市民生活最贴近的小型广场、街心公园和社区公共用地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公共空间建设严重不足,因而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增加了人们沟通和交往的经济成本。很多人需要通过坐公交车、坐计程车或亲自驾车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到达公共空间,出于节约时间、人力的考虑,人们或毋宁选择待在家中。公共空间远离生活社区,建设上注重景观而不是人们的需要,成为触动人们“宅”在家中的又一个空间原因。

  另外,城市中各种精美的咖啡厅、酒吧、夜总会、俱乐部和会馆等营利性公共空间的出现弥补了城市作为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空间的不足。这些营利性的公共空间在满足人们各种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聚会和结群的重要场所。但是,消费具有的象征意义:标示社会阶层,赢得社会尊重,也常常引发人们消费行为的非理性化:讲排场、摆阔气等。从一种理性化的角度来看,在经济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人们的行为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而不是一种投资行为的话,这种没有收益的社会行动人们会尽量地减少或避免其发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理解很多“宅男宅女”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省时间、省钱。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不足、营利化和景观化的发展模式意味着“宅”是一种相对理性的选择。

  3.虚拟化的社会空间的出现与社会互动的摆脱地域限制

  由于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重组所引发的社会交往空间的割裂,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化和营利化所引发的个体理性化,形成了社会活动减少的外在的强制性原因。这意味着人们交往的愿望并没有减少,只是有社会空间的限制而被迫地减少相关的社会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社会交往的地域限制解除,尤其是“80后”群体,他们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并且通过互联网学习、生活和交流。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如给远方的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和友人视频聊天、下棋等,可以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缴费,所有的事情都能简化为轻轻点几下鼠标。社会空间的虚拟化意味着社会互动中空间限制的解除,它在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便捷性的同时,也把人限制在电脑面前,把人限制在固定的处所之中。总之,互联网的应用使社会活动可以在虚拟化空间中进行,在降低和减少了人们出行的意愿的同时,并没有以牺牲个人的生活的丰富性作为代价。因此,“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在互联网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中才具有意义。互联网不仅促成而且已经成为“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结论

  都市社会结构与都市精神生活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社会分工、群体规模扩张和货币经济直接影响着大都市的精神生活,疏离、孤独、冷漠和充满理性计算等现象在当代的中国都市人中普遍存在,不唯独“宅男宅女”们,“宅男宅女”现象可能是我国都市化所引发的都市精神生活洪流的一朵浪花,或冰山一角。在其之下,可能是更为普遍的疏离、孤独、冷漠和理性化,这是所有都市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都市化过程中,特有的空间重组尤其是沟通空间的变迁即交往空间的隔离、公共空间的景观化、营利化、虚拟化的特征,意味着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社会空间都限制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开放性,宅在家中可能是在这样的空间背景下最为理性的选择。

  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都市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由于都市化所引起的都市精神生活、以及都市人的个性、心理等诸多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何解决都市顽疾:孤独、冷漠、自私、人际交往的理性化、麻木不仁等将成为一个时期重要的社会议题。

  当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重视与市民生活最为贴近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空间建设,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建设尺度适宜的人行道、商市、富于个性趣味和供人交流沟通的街市,使公共空间真正发挥促进市民有效沟通的功能,从而减轻由于都市空间重组所引发的社会隔离、社会冷漠和社会断裂对阶层融合和社会交往的阻隔,才能使“宅男宅女”们不仅心系窗外,而且也身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