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华:范仲淹真的将儿媳再嫁了吗?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发布时间:2016/2/26 11:01:19来源:壹学者
关注"壹学者"微信服务号(my1xuezhe)了解更多学术动态
野史中有范仲淹遣嫁子妇的逸事,其具体版本在各家说法中略有差异,然而大体梗概是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祐(一说纯礼,还有说是纯仁)英年早逝,范仲淹将儿媳再嫁予门生王陶。这则逸事虽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流传范围却也是颇广,今人著书论事之际,往往视之为信史而径直引用,当下坊间许多宋史方面的学术论著和通俗读物对这则逸事都有引用,以为宋代婚俗、妇女地位以及贞节观念的佐证。历史普及类的读物(如周膺《宋朝那些事儿》、维基百科①)如此,严肃的学术论文也如此。②考诸历史,这种说法是有严重问题的。
按《宋史》本传的记载,范仲淹有四子,依次为纯祐、纯仁、纯礼、纯粹。四子中只有纯祐因患心疾,只活了四十九岁,其他三子均享高寿。纯仁、纯礼于仲淹卒后均出仕任官,有积极的政治活动,史有明载。若说仲淹遣嫁纯仁或纯礼之遗孀,其事尤属荒唐可笑。这样看来,若传闻果有其事,则范仲淹所嫁当为纯祐之遗孀。不过,其事若属实,前提必须是纯祐卒时仲淹尚在人世。事实是否如此呢?
《宋史》本传中并无仲淹、纯祐父子二人逝世孰先孰后的明确记载,不过综合各处记载和线索,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纯祐死于仲淹之后。
按《宋史》本传的记载,范仲淹和纯祐父子二人的卒年分别是六十四和四十九。单以年龄推算,纯祐当殁于仲淹之后,除非仲淹早育,父子年龄差在十五岁以内,而这种可能性极小。
关于范仲淹的卒年,《范公神道碑铭》和《宋史·范仲淹传》均明言六十四,此自无可疑。关于纯祐的享年,各处文献记载并不一致,大多数写作“四十九”,少数如《范忠宣集》中的《宋将仕郎将作监主簿天成公传》写作“四十”。若从后者,则无疑加大了仲淹遣嫁子妇的可能性。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细致的考辨。《纯祐传》中提到:“从仲淹之邓,得疾昏废,卧许昌。……凡病十九年卒,年四十九。”这明明是说,纯祐从发病到去世,其间卧病长达十九年,关于这一点,所有文献的记载均无例外。还有一点是明确的,纯祐是随父到邓州时开始发病的。那么,范仲淹是什么时候到的邓州呢?《仲淹传》中说:“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仲淹留邓的具体年份虽无法准确锁定,不过确然是在暮年无疑。以此推算,纯祐虽曰早卒,实际上辞世时间应该比仲淹晚了十多年。正是因为这样,于是《纯仁传》中“仲俺没,始出仕,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兄纯祐有心疾,奉之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一段记载在逻辑上和时间上才顺理成章。
如果说以上推论还不足以将纯祐后死一事坐实,笔者还有其他更有力的证据。
证据一,两宋之交的庄绰在其笔记中记到:
范文正公四子,长曰纯祐,材高善知人……又通兵书,学道家,能出神。一日方观坐,为妹婿蔡交以杖击户,神惊不归,自尔遂失心。然居丧犹如礼,草文正行状皆不误失。(《鸡肋编》卷中,又见《说郛》卷41下云)
既云“草文正行状”,则知仲淹已卒矣。然此非正史,或出民间传闻,证明力有限。
证据二,范仲淹身故后,作为至交的富弼为其撰《墓志铭》(见《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12),若干年后,纯祐辞世,富弼又应纯仁的请求为纯祐撰《墓志铭》(见《宋文鉴》卷139)。照张希清先生的说法,富弼于皇祐四年(按,当为1052年)范仲淹逝世后撰写了《祭范文正公文》和《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于熙宁五年(按,当为1072年)应仲淹次子纯仁的请求为范纯祐撰写了《范纯祐墓志铭》。(《范仲淹与富弼关系考》,《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据此推算,仲淹、纯祐父子的卒岁前后跨越了差不多近二十年。那么,有没有可能纯祐先卒而墓志铭迟迟未撰呢?此种可能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
其实,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在富弼为仲淹父子所撰的墓铭中。如范仲淹的墓铭,按照当时士大夫碑铭的书写体例,在介绍完墓主的生平治绩之后,又交代了仲淹的其他家庭成员,其中“纯佑(祐)守将作监主簿,少有气节,以疾废于家”,可见当时纯祐尚在世,只不过已处于病休状态。而纯祐的墓铭亦交代“(纯祐)病十九年,卒于襄邑弟纯仁之官舍,年四十九”,恰与《宋史》本传文字互相印证(笔者推测,本传的书写很可能参考了《墓志铭》),而且明确说明纯祐卒于弟纯仁之官舍,可见当时仲淹已不在人世,否则纯祐当随父同居而不是依附于二弟纯仁。尤其是在铭文之末,富弼又感叹到:“仆已铭其父,今又铭其子,悲夫!”这更是纯祐后死的铁证了。
至此,纯祐卒于仲淹之后已是确定无疑了(至于纯祐的具体卒年,因无关宏旨,笔者就懒得费力考证了),而仲淹遣嫁子妇之事自然是绝无可能的。对此一事,已有细心的史家慧眼指出。如李裕民先生认为:“当李氏(纯祐妻,笔者按)再嫁时,范仲淹已去世”(《再谈范仲淹生母谢氏的身份问题——答李丛昕先生》,《宋史研究通讯》2004年1期)范荧也认为:“范仲淹支持或默认媳妇再嫁的事情实为子虚乌有”(《“阀阅名家,不以再嫁为耻”——范仲淹家族再嫁所折射的宋代风俗》,《文史知识》2011年第5期)遗憾的是,这样的论断还不为广大读者所知,错误的观点还在学界和民间流传,这也是笔者要特意撰作本篇小文的重要原因。
那么,仲淹遣嫁子妇一说又是如何形成的?谁又是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呢?
范纯仁曾孙范公偁有《过庭录》一书传世,其中记载:“王陶乐道(笔者按,陶字乐道)……与文正长子监簿为友婿,范氏处长,后其室死而监簿亦亡,复续长姨,忠宣因此疏之。”这是范氏至亲后人的记载,确然可信,说明纯祐卒后其妻改嫁确有其事。不过仲淹当时早已辞世多年,所以自然无法发表意见了,而范纯仁也只能通过疏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么,又是谁在这一桩实事的基础上将之敷衍为仲淹遣嫁儿媳的说法呢?以笔者的眼光所及,清初的王士祯似乎该为此负责。士祯《香祖笔记》卷11有一段文字如下:
宋世士大夫最讲礼法,然有不可解者二:仕宦卒葬,终身不归其乡,一也;阀阅名家,不以再嫁为恥。如范文正幼随其母改适朱氏,遂居长山,名朱说,既贵,凡遇推恩,多予朱姓子弟。其长子纯佑与王陶为僚婿,纯佑卒,陶妻亦亡,陶遂再婚范氏长姨,忠宣但疏之而已,文正辄听其改适,不为之禁,尤不可解也。
王士祯大概是读过《过庭录》的,所以关于纯祐遗孀再嫁一事的描述与公偁所言如出一辙。而所谓“文正辄听其改适,不为之禁”的说法恐怕只是王氏的想当然尔。他以为纯祐早亡,其时仲淹定然在世,却疏于对史实做基本的考校,于是只能对“文正辄听其改适”的现象表示不解了。士祯为康熙时诗坛盟主、士林文宗,他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给后世带来了严重的误解。
王士祯之后,清朝另一位大才子袁枚又为这种误解加了一把火,他在《随园随笔》中记到:“范文正公之子妇先嫁纯礼,后适王陶,陶即公之门生也。时文正尚居相位,而孀妇改过不以为嫌。”(《随园随笔》卷13《典礼类》“改嫁”条)
王士祯、袁枚认定了范仲淹遣嫁子妇,实际是先入为主,极有可能受到了王安石嫁媳说法的影响。宋人笔记中有王荆公嫁媳事(见魏泰《东轩笔录》卷七,又见彭乘《墨客挥犀》卷三),其事如下:
王荆公之次子名雱,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类已,百計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其妻日相鬭閧。荆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異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是时有工部員外郎侯叔献者,荆公之门人也,取魏氏女为妻,少悍,叔献死而帷薄不肃,荆公奏逐魏氏妇归本家。京师有谚语曰: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
范仲淹、王安石均为北宋名相,其立身行事多有如出一辙者。而其二人之子早卒又同,则后人极易张冠李戴,移彼就此。然而,便是王安石嫁媳事亦出民间私乘,未可遽断为真。若考虑到《东轩笔录》一书的不良信誉(四库馆臣称魏泰《东轩笔录》“用私喜怒,污蔑前人”,“是非多不可信”。),其事尤不可轻信盲从。台湾学者柳立言便据《宋会要辑稿》所载王雱之女守节事,直指荆公嫁媳一事之可疑。(《宋代的家庭和法律》,P227)
由上可知,仲淹子妇改嫁本为实事,惟当时仲淹已不在世。但是经过王士祯、袁枚一辈文人的曲解和附会,故事演成了另外一番面目,成了仲淹遣嫁儿媳甚至是鼓励儿媳改嫁。后人不加深究,以讹传讹,遂使谬种流传。民国年间研究妇女史的先驱陈东原先生在其大作中写到:“他(范仲淹)儿子纯祐早死,过了许久,他的门生王陶恰好死了老婆,便把他的寡媳嫁给了王陶。他毫没有要寡妇守节的观念。”(氏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P132)国学大家张舜徽先生也说:“其(指范仲淹)子纯祐早死,适其门生王陶丧妻,乃以其寡媳改嫁于王。”(氏著《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87-88)可见这一说法的巨大影响力。应该说,这样一种说法迎合了民众的心理,因为它非常符合一代名臣范仲淹在我们心目中大公无私、光风霁月的形象,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们也宁愿信其有,因为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板,折射出的是宋代士大夫的婚姻观、贞节观。
然而,一切历史研究和论断终究要以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为前提,本文花了如许篇幅来纠正一个错误的说法,其意也不外乎此。对范仲淹嫁媳说的纠正,不仅涉及到对范仲淹这个历史人物的全面理解,而且可以透过范仲淹这样一个个案对宋代士大夫的家庭观念、贞操观念乃至整个宋代的社会风气有一个具体而直观的把握。至少,澄清这些问题可以避免谬种的继续流传。仲淹遣嫁子妇说的流行提醒我们,为了避免掉进谬见的陷阱,对待习以为常的观点也不妨保留一分质疑。
①维基百科在“范纯佑”词条下写道:“范纯佑死后,范仲淹即劝其妻改嫁门生王陶。”
②如《论宋代士大夫的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史学集刊》2006年第3期):“他(指范仲淹)还在他的儿子范纯祐死后、把儿媳改嫁给他的门生王陶。”
作者赵进华,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