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失去生命的野性将失去一切

作者:黎荔 2018-01-18 13:23

来源:微信公众号“ 西安交大黎荔”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近期,一直有同学希望我就西交博士溺亡的事件发表下意见,我只能陆续回复,告诉这些心情沉痛的同学们,从学校立场而言,肯定想尽快平息事态,身为交大人(必然与交大是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舆情汹汹的节点上,无论我如何就这一事件发言都是不太合适的,而且,据我所知,学校已经和杨宝德同学家人达成了互相谅解的协议,给了家属8万元的帮扶金,并协助家属妥善处理了杨宝德同学的善后事宜。一个鲜活的年轻生命的逝去,无论如何都是让人同情和惋惜的,对他的父母姐姐而言,生活无疑于被拦腰砍断。一个家庭失去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儿子,这个儿子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全部希望。一个用情很深的女孩失去了,和她无比恩爱的男友。而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博士生,我们的国家也失去了一个未来的栋梁之才。这是多么悲剧性的事件啊!在如今谣言四起的时候,我也认为学校应该拿出更诚恳的态度(对那份过于简略、缺乏温度的学校声明我也不满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正面的关注,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体制内的普通教师而言,请大家谅解,我只能选择从一个比较远的角度来谈一谈。同时,希望能够让更多兔死狐悲、深陷焦虑的同学们,听一听来自师长的一番恳切建议。

当灞河冰冷刺骨的水浸透他的肺部的时候,在到达死亡这个最大也是最后的可能之前,其实,他还有着无数可能。但是,为什么他眼前只有一条路?不读这个博士学位了又如何?让人生重新出发又如何?为什么会这么难?精神被击垮得一地碎片无从收拾?

近年来,中小学包括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小到厌学,大到自杀。厌学、焦虑、敌对、敏感、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如何培养一个内心坚强、快乐有幸福感的孩子,成了中国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事实是,有很多孩子的自我形象得不到正确的建立,自我价值受到了贬低。当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得不到接纳和认同的时候,就会有愤怒、沮丧、反抗和自暴自弃的反应。而且,比这个破损的自我形象更可怕的,是这个自我形象的固化——不认为有任何改变的可能,因而无从找到狂躁生命的出口。

其实,人不是固化的,终其一生,人都在变化。人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不论男女,把这些人性发展起来,尽量完整,像叶子一样舒展开,尽可能地深入探触这个世界,在大地上充分地生活和体验过,就可以了。谁说一定要寒窗苦、十年灯、上名校、读博士、北上广、挣高薪,这些符合大众期待的标准化人生才是应然的,而其他的人生选择,就一定难以获得尊严和体面?要生生地把自己的人生走成了一条独木桥。发展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可能,头脑健壮,心灵纯真,难道不就足够了吗?

如果有一天,不得不告别某一个身份,某一个职位,某一个角色,哪怕它如何风光显赫,如何来之不易,是前半生殊死打拼而得,也得耸耸肩,转过身,学会释然和放下。告诉自己,那并不意味着你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只能眼睁睁地悬崖撒手,而是海阔天空,你将重获自由。永远不能丧失一个人的野性,认为生命只有这一条路。其实,存在犹如大海,泛滥无形,无数道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向四面八方。越是强悍的生命力,越应该野性充沛,你砸碎的只是枷锁,获得的将是重新出发的所有可能性,也即辽阔的全世界。

扮演一个社会认可的角色,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但是,一定要记住,那绝对不是你的全部。很多角色只是一种标签,只是一种选择。生命如此可贵,为了合群而角色,合了他人期待而违心,也许我们在群体中不负任何人,却惟独辜负了我们自己。能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绝不是因为周边人所认可的他的社会角色,不仅仅是,如果他意识不到这一点,被钉死在这个社会角色之上,是令人悲哀的,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辽阔,就直接走进了密不透风的最窒息之处。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是永远不失去放手一缚的野性,也即生命的创造性,那种从心底里驱动我们勇敢地去追求的东西,哪怕现实困境重重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哪怕这种勇气只能被卑微的表达、被各种修剪和砍伐。但这种勇气是不能被量化和计算的,也就无从被估值,无从被表演,更无从被代替。这正是人之为人的最可贵的部分。

不要在任何体制化中磨灭自由的希望,丧失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野性,人终究不是只靠吃饭而活着,为什么精神单薄的人更难摆脱现状?因为他在固化自己观念之时也固化自己的社会定位。世界那么大,这个路口说再见,认真地拿出另一份契约,开始卸妆,准备下一个角色的扮演,这才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应有的姿态。他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说的,“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我时常想,如果我告别这一个高校教师的角色,我可以去种花种草,可以去写专栏当自由撰稿人,可以到企业做培训师,可以开一家小资情调的咖啡馆,没有人可以掌控我的人生,因为我的人生由我自己来决定和掌控。为什么人们一方面不喜欢、不满意固化、机械、窒息的生活,一方面又对真正自由无拘束的生活有所畏惧,为什么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懦弱,但仍迈不出那关键的一步?即使并不真正幸福也在所不惜。为什么在无所不在的绝望中宁愿伤了自己也不敢冒犯世界?为什么要做逃离树枝、坠地而枯的断木,也不试着等一等,在另一个春天里又开出一树新花?通往身心自由的方法有很多,但没有一种方法是自杀。

希望我的学生们永远不要丧失野性,生命的野性就是要努力的生存、发展、壮大,突破任何桎梏和挤压。这是生命的原则。为了某些东西可以放弃活下去,这是文明的力量。可是文明依旧建立在生命之上。失去文明的金钱名利、地位学历等等各种繁琐符号,可能会失去很多,但失去生命的野性将失去一切。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