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1月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国际汉学院承办的2019年首场“承绍高风——文化名人东师论坛”报告会在长春举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李宇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语言生活、语言问题及其问题化”的学术报告。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原副校长张绍杰,党委宣传部部长严蔚刚等出席了报告会。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桂君教授主持报告会。
李宇明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2005年以来先后推出的“绿、蓝、黄、白”系列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常称为“绿皮书”,是国家语委最早组编的语言生活皮书。“绿皮书”2004年筹编,2005年出版,至今已13个年头。绿皮书还有相应的英文版、韩文版和日文版,并伴而编纂了具有咨政功能的《中国语言生活要况》。2015年,《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后更名《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俗称“蓝皮书”)出版。2016年,《世界语言生活状况》和《世界语言生活报告》(俗称“黄皮书”)出版。2017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俗称“白皮书”)出版。系列皮书的基本理念是“语言生活”:关注语言生活问题,促进语言生活和谐,提升个人和国家的语言能力。
语言生活就是运用、学习和研究语言、语言知识、语言技术的所有活动。李宇明介绍了语言生活皮书的七大学术思想:关注语言生活,引导语言生活,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是资源,要珍惜它,爱护它,充分开发利用它,以期获取最大的语言红利;尊重各社区、各群体的语言权利,主张“地位平等、功能互补”,使各种语言及其变体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安其位、相辅相成;努力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和国家处理海内外事务的语言能力;推进政府和学界的社会语言服务,关心国际、国家、社会各领域和家庭的语言规划,着力打造学界与社会的智力“旋转门”,探索用社会话语表述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学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解决社会前进中遇到的语言问题。解决这些语言问题,需要国家、学界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共治,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共用,需要重视语言国情的调查与研究,特别是各种实态数据的收集与运用;信息化为语言生活提供了虚拟空间,为语言运用提供了语言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为语言研究和语言规划提供了新手段。要全力促进语言信息化,过好虚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迎接人与机器人共事的语言智能时代的到来。
李宇明认为,语言学科的重大发展都是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发展起来的。如:历史比较语言学,美国描写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术的起点不是教科书,而是社会问题;要深入语言生活,敏锐地发现语言问题;将问题学术化:纳入学科体系,采用科学方法;研究成果要用于解决问题、学术积累,包括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将海外学术的“本土化”、传统学术的“现代化”、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学术成果的应用要注重向本学科的纵向传播、向相关学科的横向传播、向大众的社会传播、向决策层的智库型传播。
学术报告后,李宇明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报告内容以及语言战略问题、多语言研究、研究者如何开展论文选题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讨论。
东北师范大学部分师生参加学术报告会。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李宇明教授作主题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桂君教授主持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