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工作学会2019年会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高端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展开深入研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就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作了主旨发言。他在发言中表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质量直接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我国的社会工作要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王思斌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社会工作服务或实践体系建设。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支撑。
关于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这一议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史柏年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既有国际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他从学科的概念和分类谈起,从中国的学科体系出发,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自身内部的知识体系,包括价值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实务体系四个部分。关于如何建设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他指出要由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整体建设规划;由三大行业组织分工组织实施;设立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基金;定期发布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课题指南并立项实施;动员一批高校承接重要课题研究;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基地;高校、机构、出版社联合组织教材建设攻关;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国际学习交流。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张曙通过对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产生问题的剖析,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效果对比,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专业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水平,具备较强实务能力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她表示,“研究”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强调实务(或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所忽略的内容。基于此,要将实践和研究结合,形成“基于实践的研究与基于研究的实践”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的外延,提升社会工作实践的科学性、有效性。其中,研究思维、研究能力、从研究到实务的转化能力是该模式的核心。
关于中国社会工作学术—实践体系建设这一议题,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授陈锦棠从什么是体系、学术和实务体系的概念以及中国社会工作学术—实践体系建设的方向三个维度展开。他指出学术和实践不是二分的。构建中国社会工作学术—实践体系时,我们要发展循证为本的社会工作,在解决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以及有什么客观的工具表达我们的效果。此外,跨专业结合是未来发展高级社会工作的一个方向。
深圳大学教授心理与社会学院教授李晓凤从中国特色社区社会工作实践在深圳的历史演进着手,从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地位、社区社会工作者人才体系、社区服务的阵地及社区服务的内容等角度分析了深圳社区服务中心转型对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党建引领下中国特色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体系的探索意义,发展了党建引领下中国特色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体系的雏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孙莹从社区治理的专业人才布局出发,分析了社会工作者需要参与处理的三类问题。对比分析了项目聘用、中心平台聘用和岗位聘用三种社会治理领域专业人才的工作形态,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一线人才缺乏的原因。最后,她从内外两个角度提出了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的对策。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斌认为,服务体系是社会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构建框架。她指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环节,即需求发现、服务供给和服务递送。此外,中国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