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学者_学术文库_单个文档详情

【原创】 一位老师竟然让96分以下的学生上台公开道歉!你认同这样的“挫折教育”吗? | 特别关注

中国教育报 | 2016-07-26 17:05

分类:教育类 >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阅读:

分享:

收藏:

前两天啊,有微博报道说,一位云南的小学老师让未达平均分学生上台道歉“拖后腿”,没考到96分的同学竟然就要和96分以上的同学道歉!事后,很多人都在指责这位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不知道这事儿,老师您怎么看?

 

各位老师朋友们,不知您班上是否总有那么几个成绩拖后腿的学生?对于这类孩子,您是会厉声指责还是和颜悦色?是耳提面命还是旁敲侧击?放任不管还是循循善诱?其实,孩子成绩上不去,咱们老师是真着急。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处理方式呢?小编这就带您一起看看!

 

没考到96分的同学就要和96分以上的同学道歉,因为自己“拖后腿”?

 

7月4日下午1点10分,@直播云南发布了一条微博,说是有网友反映昆明武成小学国福分校一年级某班,要求期末考试语文96分以下的同学站到讲台上,跟老师和考试96分以上的同学道歉说自己拖后腿了,微博配图是该班老师与家长在微信群里交流内容的截图。

 

学生家长: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中一位家长认为,将学生叫到讲台上跟其他同学道歉一事“太过了”,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也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考得不好,孩子自己心里也难过;更何况如果没考好的话,最对不起的也是孩子自己,没理由要向全班同学道歉。

 

另一位家长也在群里认为让孩子上台道歉的做法不妥。“差生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老师)不要放弃差生,能否更多的帮助一下差生,在放学后多辅导一下。”

 

 

当事老师:这是挫折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虽然家长群里不少父母都有些质疑老师的这一做法,不过,群里的这位“张老师”向家长们解释说,每个孩子的行为并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会影响到其他孩子,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班集体。该张姓老师认为,其让未考到平均分的学生上台道歉,目的是培养孩子们为集体争光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及有担当的意识,同时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

 

让成绩欠佳的学生当众道歉,网友们咋看?

 

获知此舆情后,该校于第一时间调查了解,证实情况属实,将对涉事教师进行批评,并加大对其他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以及专业能力的培训。对于这件事情,网友们又是怎么看的呢?小编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您分享。

 

 

观点1 批评老师:“拖后腿”拖的是老师的期末评优吧

小学生的身心状况还尚不健全,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实在欠妥,并不能保护孩子个性发展的差异,也有违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戴着应试教育的镣铐和枷锁,老师被分数所捆绑的现象太严重了。不少网友质疑这位老师“培养集体意识”,以及未达平均分“拖后腿”的说辞,并且指出,“拖的大概是老师的期末评优吧”。孩子的成绩出现问题,更多应该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帮助他们提升改善吧,而不是采用这种极端的“横眉冷对”的方式来让自己解气。

 

 

观点2  心疼学生:上台道歉近乎人格侮辱

要求成绩未合格的学生上台道歉“拖后腿”,这种事情一经曝光,总觉得有那么一点让人不舒服。对于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用这种要求上台道歉的方式来惩戒,恐怕并不能帮助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合格,反而会严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甚至有可能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后遗症”。那这种要求孩子上台道歉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或许,不过是让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在心理上达到一种满足感而已。对于不好好听自己讲课的学生,就用这种近乎人格屈辱的方式来对待。

 

 

观点3  不合理教育观在作祟,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深受其害

不管老师也好,还是校方的管理机制,都十分看重学生的成绩。一个班级的好坏,很大的衡量标准就是成绩。因此,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还影响到了整个班级的评优评先。老师将自己没法获得先进的错全归罪在几名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身上了。学生对于自己被迫站讲台道歉感到委屈,老师对自己过度的行为感到委屈。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和制度上的问题。虽然,对于这样的行为有惩罚措施,但没有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改变,任何防止过度惩罚学生的措施都是一纸空文。不拿成绩作为学生好坏评判的唯一标准,不将班上成绩成为评优评先的唯一考核标准,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教育思维,才会让学生上台道歉的事件不再发生。

 

对于班上成绩欠佳的孩子,老师能咋帮?

 

其实,如果孩子还小,对于成绩并不需要那么太过分看重,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可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会让孩子终生受益。那对于成绩欠佳或学习不在状态的孩子,老师能做些啥呢?下面的故事可能对您有些启发。

 

场景一:孩子上课难集中,老师让孩子在课上读了2个星期书

李佳薇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刚带班的时候压力可不小。有几个孩子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提不起兴趣,做作业也不太认真,成绩就更不用说了。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李佳薇把每堂课的20分钟都贡献出来,让这群孩子选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在阅读角看书,并写下各自的读书笔记,就这样把选择权完全交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学习指定的课文。1个月后,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不小的提高,会提问题,还经常交流彼此的阅读内容和阅读心得呢。

 

小编解读1: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从娃娃抓起,这位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尝试还挺让人震撼的。她用事实证明:赋予孩子自主选择看哪种书的权利,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更强的参与感,也会激励他们学习更多。其实不仅仅是语文,各科科目都可以试着给孩子更多学习的主控权,让他们自己选择要读的书、要学的课题、和做练习题的顺序,神奇的结果一定会出现。

 

场景二: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

在知乎上,一位昵称“安堇然”的用户讲述了一个他当家教的故事:我今年教了一个高一的男生,我刚教这个孩子的时候他上一次月考17分(满分100),家长十分焦急,本来中考成绩还算不错,可一进入高中成绩就直线下降,家长几乎是完全信任我,家教时间由我定,作业由我买,当时还挺感动的。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算了算一共15次家教(一周一次)每次俩小时,最后期末考试55分,班级单科排名第五,还算提高了一点吧。在每次结束辅导之后,我都会和孩子家长聊,耐心地告诉他们孩子哪些地方又进步了,夸他的努力和勤奋,这个男生和家长都很高兴,时间久了,这个男生的学习动力也提升了不少。

 

小编解读2: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作为老师要注意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关注他们哪怕是非常细小的一个值得表扬的举动。不少家长老师总爱说别人家小孩怎么好、别的班的孩子如何如何厉害,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总是很吝啬表扬。其实不管是家教还是平时在学校,当着学生的面多夸夸学生,学生会开心,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不少。

 

场景三:知识不仅能从书本上来,动手实践是良方

在纽约州罗切斯特的一所小学里,3年级的小学生们正在向老师和家长展示他们刚编写的一一本自传,主人公是Seth Green,被称为渔业之父。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花了3个月时间,完成了信息收集、画插图、文字撰写等过程。他们通过阅读和采访专家,了解调查Seth Green的一生及他如何在18世纪早期发明了养鱼场。同时孩子们还实地考察,研究了三文鱼的生活周期、取来养殖场的水测试质量,在教室里亲手养殖了三文鱼籽。他们用自己有限的词汇和语法撰写文字,并配上亲手绘制的插图。老师介绍,这是一个集科学、艺术、英语、协作于一体的综合类学习项目。可以锻炼学生在叙述文写作、想象力培养、事物时间顺序巩固、短期研究项目的组织、从不同来源搜集数据、团队协作、理解沟通和阅读等方面的能力。

 

小编解读3:培养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

还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上一篇篇枯燥的文章,一道道抽象而脱离实际的问题吗?这个渔父项目和那些相比好在哪里?它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使孩子获得成功感!它使学习过程变成更丰富多彩、更有成就感,并且也锻炼了孩子智商和情商。其实您你也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些实践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去搜集资料、找人帮忙、解决问题,展示成果。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怕他没有学习激情、还怕成绩没提升吗?


认证作者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