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学者_学术文库_单个文档详情

【原创】 《教育的沉默》第九部分

郝峰涛 | 2016-11-01 19:36

分类:教育类 > 书评书摘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育理念

阅读:

分享:

收藏:

第九章:教育体系

真理有时会变得暗淡,但永远不会熄灭。——古罗马谚语

教育体系是指教育大机构中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或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运作。所以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有序运作”,怎么样的“有序运作”才是合理的呢?“有序运作”包括两个走向:一个是上行系统,一个是下行系统;两个功能:一个是监督系统,一个是服务系统。体系内的走向、功能的矛盾和混乱,是导致整个体系矛盾和混乱的根源。对教育体系而言,具体可分为四个子体系: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自下而上的服务体系、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和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一个组织结构的体系生命,就和人的生命进化体系一样,总是在矛盾中求发展。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私学教育体系。但更有意义的是,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第一次打破了贵族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构建,激活了整个民族的思维。

欧洲的崛起,与教育体系的二次变革有着密切关系,也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打破了欧洲宗教的教化体系。夸美纽斯的伟大也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班级教育体系。

可惜,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对第二次教育体系的变革毫无认识,根本没有看清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质:盲目崇拜,而不思进取,致使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存在严重混乱: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根本没有,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反而与官僚本位的监督体系混杂不清,本该活力四射的新教育却是死气沉沉,行将就木。

第一节:古代教育体系演变

教育本身也是一个进化体系,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回顾历史总能给我们许多的启示:水愈流愈清,理愈思愈明。

初生的教育体系是什么样子呢?从动物的教养体系中和考古历史的发现中,也只能了解一个梗概:老幼相扶的教育体系。年迈的老人,失去了获得生存物质的能力,面对生存危机,面对归属危机,老人该怎么办呢?看管照顾小孩是老人最好的归宿:老人拥有各种经验,通过向孩子们传递这些经验获得物质;老人也有丰富的情感,很容易和孩子们取得感情的沟通(即使现在,许多小孩仍有亲近老人的倾向,因为老人更懂得和小孩进行交流)。在这种原始的教育体系中,这种体系是族群自发的行为,老人对孩子是一种自发的服务体系(经验服务和情感交流),族群和孩子对老人是一种自觉的监督体系(物质监督和情感监督)。这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体系,使族群发展壮大,当一些有眼光的人,发现了教育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时,便夺取了教育的权力,建立了贵族教育体系,在发展教育体系的同时,也给教育体系上了一把枷锁。

毫无疑问,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受教育的影响,贵族们对教育有了特别的重视,为了自身的延续,对教育体系进行了发展变革,第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给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促进了教育的扩大和提高了教育的效益。第二,教育者的职业化,监督教育内容,控制教育者,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第三,教育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和自下而上的服务体系只是变得暗淡了,但并没有消失。第四,真正有实质意义的教育革新还是植根在人民之中。第五,整个贵族教育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定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最值得研究的是教育体系的翻转现象。

贵族教育体系的前期,其本质以服务体系为核心,监督体系为辅,比较快速地将教育积蓄的自下而上的力量释放,整个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贵族教育体系的中期,教育的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相互平衡,教育体系进入一个稳定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在贵族教育体系的后期,教育监督体系成为核心,服务体系只是配角,教育体系肮脏混乱并且停滞不前,社会停滞不前。这就是贵族教育体系在奴隶社会的演变基本事实。

大规模社会变革的前奏,往往表现在教育体系的改变之上。随着贵族教育体系的没落,新的教育体系开始萌发。在东方,以孔子为代表,建立了私学体系;在西方,以希腊三杰为代表,建立了学院体系。第一,他们所建教育体系,与贵族教育体系是割裂的,排除在贵族的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监督体系之外(不受贵族的资助和控制)。第二,他们所建的新教育体系也具备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孔子所建立的私学体系是自下而上的服务,施行“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地域、贫富,他都愿意施教。而希腊三杰所建立的学院体系,也是类似的教育体系,服务于求学之人。而这一体系的监督也是存在的,受到的是弟子和社会的普遍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中弟子可以流动(教育的效果通过弟子的流动评价),绝大部分资助来源于弟子和新兴人士(有一种社会监督效力)。第三,新教育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造就了中国的百家争鸣和希腊三杰。第四,中国私学体系因为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以加强发展,停滞落后,最后成为扼杀民族活力的存在。而西方的学院体系因为社会发展的不连续性而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保留了体系的活力。

历史总是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在对比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东方私学体系的四个发展时期:私学体系的成长期,建立的自下而上的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有效配合,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盛景。私学体系的成熟期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开始,私学体系的本质开始变化,自下而上的体系逐渐被自上而下的体系取代,开始了教育体系结构翻转,意味着私学体系中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平衡对立发展。私学体系的鼎盛停滞期以科举制度的建立为始,意味着私学体系的鼎盛和没落的转变,实现了自上而下的体系的主导和自下而下上体系的弱化。私学体系的没落期,以明朝的八股取士为端,统治阶层不负责任地主导了教育监督体系和教育服务体系,整个东方的教育都走向了堕落。

西方学院体系的发展因为历史不断地被中断而保留了一些积极要素,为欧洲教育超越东方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西方学院体系的初期,也造就了辉煌的教育胜景,但是这种胜景并没有延续,很快被战争所中断,使这一体系的前期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教会体系和世俗体系社会的形成,学院体系的发展才再度进行,并且迅速地演化成了教会主导下的教育监督服务体系和世俗政权支持下的对立的教育监督服务体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教权和政权的斗争,以及教权在斗争中的没落,让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获得了成长的机遇,为新教育体系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通过东西方教育体系演变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东方私学教育体系完成了一个翻转循环,私学体系最终成为一种极端滞后的存在;而西方学院并没有完成体系的翻转,使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和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长时间处于分离状态,让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监督体系能够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完成自身的跨越发展。第二,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监督体系的匹配,才能促进教育的良好发展。第三,教育体系的没落皆是因为教育监督体系和教育服务体系翻转的强势存在,逐渐失去生命活力。

东方私学体系的兴起、繁盛和没落是令人惊叹的教育体系演变,但是西方教育体系从学院体系到新兴教育体系的蜕变更是一件光辉灿烂的盛事。

第二节:现代教育体系的演变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而现代教育体系正是萌生在欧洲教会教育体系和世俗教育体系的斗争之中。

欧洲的教育体系一直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教会控制的教会教育体系,一种是世俗政权控制的世俗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形式相互并存,相互斗争,使得欧洲的教育体系的发展不如东方教育体系那样走上极端,没有建立起窒息教育发展的锁链,诸如类似东方私学体系中科举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制度是教育体系成熟的标志,也是走上死亡的开始,我将在最后一章中着重讨论有关教育评价的问题。欧洲教育体系因为缺少教育评价制度而新生,东方教育体系因为教育评价制度而死亡,这是体系发展的自然规律。

现代教育体系萌发于教会教育体系和世俗教育体系斗争的空隙,只是这个空隙大的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最终融合并取代了教会教育体系和世俗教育体系。封建领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在与教会争夺教育权上取得了暂时的联盟,创立了大量新学校,如宫廷学校、文法学校和高等学院,教会在这些新学校内,基本丧失监督权。这一时期,教会创办的学校,也放松了全面监督,迎合社会需要。新兴的欧洲教育体系相当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感知到教育的监督和服务体系正在发生实质的变化:社会的新势力注入教育体系之中,教育监督体系和教育服务体系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逐步形成。资产阶级的现代教育体系已成雏形:建立了自下而上的教育监督体系和自下而上的教育服务体系。新的教育体系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教育力量,铸造了文艺复兴这一伟大的时代。

为什么,每一个时代的初期都会有一段令人感叹的辉煌呢?毫无疑问,这些辉煌,和当时的教育体系发挥力量是分不开的,并且这些辉煌昭示着新的教育时代的开始。

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资产阶级逐步夺得教育权力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还是联盟的,所建立的教育体系也是二者共同参与的,无论是教育监督体系,还是教育服务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封建势力还是有较大的影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斗争和发展,二者共同建立的教育体系逐渐倒向资产阶级,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现代教育体系,资产阶级获得了教育的权利,组建了自上而下的教育监督体系和自上而下的教育服务体系。

现代教育体系的成型的标志是什么呢?是资产阶级普遍夺得政权吗?不是,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什么呢?《大教学论》中所建立的学制、班级授课制和考试评价体系,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获得教育体系的服务权利和监督权力,就如东方的科举制度一样:标志着封建势力全面获得教育体系的服务权利和监督权力,实现了资产阶级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监督体系。对于考试评价制度,我多说一句话:考试既评价学生,又评价教师,是整个教育监督体系中最核心的环节,也是最恶毒的环节,本质类似科举制度。

现代教育体系的改革虽然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归于教育体系之上,无非是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和强化教育监督体系而已。各国对教育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服务体系之上,第一,扩大教育的规模,基本实现教育的普及。第二,普遍施行免费的义务教育。第三,对教育资源进行了大量投入,是教育环境获得极大改善。第四,对学制等进行了更合理的改革。第五,试图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教育走向更加完善,让教育服务体系更加有效率,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对教育监督体系的强化表现在:第一,对考试评价体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减弱了义务教育阶段考试体系的苛刻,但是加强了高等教育资格的认证体系。第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完善和职称评定体系的建立完善。第三,将教育监督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到人的一生。

第三节:中国教育体系的批判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弊端,导致了作为人口众多的教育大国的教育境况不明或者教育成就菲薄的实状,令人心痛。因此,对中国现行教育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弊端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先天不足和后天盲目。所谓先天不足,就是缺少一种社会基础,整个教育理念的滞后;后天盲目,就是没有将引进的教育体系结合社会现实,引进的只是体系结构,对造成体系的内涵并没有足够地认识。

清末教育体系的改革是一种受迫行为,是统治阶级受迫而被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就决定了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形而无实,虽然也建立了类似西方的教育体系,但只是一个空架子,决定教育动力的内在却是一个畸形体。我们可以模仿西方建立教育体系,但是决定教育力量的思想却无法照搬,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理念的陈旧: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科举的流毒还是根深蒂固的!当下的许多人也许不这样认为,觉得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荡然无存,我想问一下大家:高考是不是一种类科举制度的延续呢?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一直都是自上而下,教育改革所做的动作都是表面的,无法触及教育体系的本质,国人的思想还普遍地认为:学而优则仕。即使我们建立了各种各类学校,建立了教育体系,但是我们应该感觉到,教育体系内流动的血液是带有流毒的。国人对待教育唯名而求,盲目追求一流学校,其实就是一种科举情结,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教育改革无处着力的困境。中国教育改革若不首先肃清教育体系内科举流毒的肆虐,现行的教育体系只能是行尸走肉般地运行,这是中国教育体系先天不足的必然:西方教育体系从文艺复兴开始已经演化近六百年,他们是自下而上建立教育体系的,体系运作是符合他们的教育理念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教育理念在他们建立的教育体系内是一种纯洁的血液,能够将教育的力量释放出来。而我们模仿西方教育体系,不过百年,我们落后的教育理念经过模仿的教育体系放大后,致使流毒四溢。两三岁的娃娃就上“名”幼儿园,小学要上“名”小学,初中高中也要上名校,更别说大学了,我们是在做教育呢?还是做“名”呢?有果必有因,教育体系所结的“果”,必是体系的内在所带来的“因”。就在我写这一节的时间,即2015年3月内,某地市区内就发生了两起学生因不想去上学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有许多人认为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只是我心中充满了悲伤:到底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呢,还是“林欲静而风不止”呢?这是一种教育流毒,这是落后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体系的放大后产生的恶果,较之科举过犹不及!

现行中国的教育体系的腐败已是屡见不鲜!考试作弊无处不在,无论是小学的素质测试,还是升学的入学考试,作弊的原因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名利。教师的名利和学校的名利固定在考试成绩上面,我们先不说考试成绩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就这样不择手段地迫使教育追逐名利就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许多邪恶势力仍然根据学生成绩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排名,无视国家教育法规,有些教育行政部门本身就无视教育法规的行为更是可恶!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更是臭不可闻!就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而言,在2015年的某县小学教育系统内,一个小学高级职称的名额售价约2万人民币,还不包括其它费用。所以,有一位小学教师因为在市里答辩评审时没有通过而自杀!在这个小县城里面发生的事情,只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的一个缩影。对于高校的学术腐败,恐怕比小学职称评定要严肃的多,但是腐败案却是接连不断,报道的没报道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学术造假案和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学术造假案等令人咂舌。教育经费骗取在现行教育体系中也是常见事件,在前些年没有建立学籍系统之前,各个学校大都通过虚报学生数量套取国家教育经费,当这一行为普遍存在时,国家才出台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可见,教育体系内的监督功能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是让许多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尽管建立了学籍系统,虚报人数的现象有所遏制,但是又产生了一种现象:2015年的某地开发区,各学校财务在填写教育经费报表时,被通知每学期生均教育经费不得少于400元,但是生均教育经费到学校的仅有256元,差额部分到哪里去呢?不得而知。但是更令人奇怪的是,教育经费使用在学生身上的到底有几何呢?教育经费用到教育上的到底多少呢?许多东西都是不清不楚,完全是一本糊涂账,这样的教育体系怎么会不肮脏呢?教育体系中的腐败令人心寒:几岁的小学生就会通过交易找同学代写作业。这不是这些人的错误,而是现行教育体系运行的必然,这是现行教育体系缺失或者不健全的问题!

为什么现行中国的教育体系会产生这样的弊端呢?这与中国现行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关,实际上来说中国教育体系中的监督体系是一个畸形。西方教育的监督体系的形成是这样的,资产阶级联合社会力量初建的教育监督体系开始时是自下而上,随着资产阶级的强大,资产阶级逐步将教育监督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但是在将教育监督权力自下而上的翻转过程中,并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资产阶级要和其他社会势力斗争,最终生成了一种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监督体系,但是在许多领域内自下而上的监督仍然存在,这也是西方教育体系中流毒较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的现行教育监督体系从一开始就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的监督权力被当权阶级掌握,而当权阶级给予整个社会的教育监督权力是微小的,或者是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的。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教育监督体系成长过程中的差异,西方教育监督体系是一个逐渐斗争剥夺过程,而东方的教育监督体系完全是自上而下的派生过程,缺少在相当领域内的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这也是东方教育体系中流毒甚重的原因。

对于中国的现行教育体系,我是这样认为的:第一,我们的确建立了完善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服务体系。第二,我们也建立了相应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监督体系。第三,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监督体系被教育行政混淆,监督行为和服务行为被自我扯皮。第四,我们缺少必要的自下而上的教育监督体系和服务体系。

第四节: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教育体系的发展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发展规律的建设能够释放体系自身的活力,让体系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从上面体系的演变来看,我们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在教育体系演变的某些阶段,教育体系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实现一种蔚为大观的教育景象,如东方的百家争鸣,古希腊的三杰,西方的文艺复兴;然而在另一些阶段,却让整个教育体系如老牛拉破车,教育呈现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如东方的科举八股取士时期,西方的经院哲学时代。许多人将教育发展归于社会发展,不错,是的。但是,教育的变化往往是时代变奏的序曲,无论是落后的阶级,还是新兴的阶级,感知教育体系的变奏,会提升甚至改变阶级的性质。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历史的话,新兴阶级大部分是从旧阶级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反而演变成社会变革的最大受益者。对教育体系的建设,应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进行,不能作茧自缚。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体系要想实现自我的更新发展,一定要找到体系的源头在哪里?体系的活力是什么?

教育体系的源头和活力在哪里呢?人性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是引发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本质,也是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人性需求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正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动力,但是教育体系作为一个体系系统,本身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甚至带有一种顽固性,是教育体系发展的自我矛盾,并且最终演变成一对你死我活的敌对矛盾,这就是任何体系系统的自然法则,不可逾越。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种演变,让该消亡的合理消亡,让新生的顺利新生,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东方私学体系的演变,还是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演变,社会需求和人性需求是最根本的。东方私学体系源于奴隶社会的末期,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始动摇,庶民地位上升,特别是士阶层的产生,作为一个新兴的有强大生命力的阶层,开始活跃在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方面。奴隶制官学日渐颓败,为了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满足广大士阶层受教育的需求,私学教育体系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私学的兴起冲破了奴隶制官学等级森严的旧传统,使学校从宫廷官府转移到民间,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格局被打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成为一种较为独立的职业,学生亦可自由择师和择校。至战国中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高潮。诸子百家各以所长设学施教,私学至此出现了最初的繁荣。西方现代教育体系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及教育作用的极大重视,加上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除封建主及僧侣子弟之外,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弟一般都要求进学校接受教育,甚至少量的中下层城市平民的子弟也渴望获得一定的入校受教育的机会。许多国家逐步建立了许多新形式的学校,促进了这个时期中学、大学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的雏形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这是人类教育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事情,这两次重大的教育体系变革清楚地说明了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质。

社会需求和人性需求如何转化成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呢?我们以前讨论过学生是一群能够明确感知变化的群体,社会需求和人性需求能够通过学生的变化而准确反映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是唯一能够准确获得教育体系建设内在的有效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伟大的教育改革者都是教师的根本原因。开创一代私学风气的杰出教育家是孔子,孔子私学办得最好、最正规、规模最大、弟子最多,从教时间之长、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可惜,人们忘记了孔子首先是一个教师。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他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思想,认为所有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地位、何种文化状况,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宗教信仰,都是可以教育的;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教育的传统理论和等级制度。学生的需求是教育体系的最终服务对象,学生需求的变化是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依据,而这一依据的获得唯有和学生共同成长才能获得,任何远离学生,躲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的教育家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

教育体系的建设存为什么总是存在一定的阻力呢?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体系内阻力和体系外阻力。

体系内阻力主要来自体系运作的制度和维持体系的思想。私学教育体系中的科举制度,科举制把选考权(任用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加强了皇权,成为统治者寻求和笼络人才的工具。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汇集榜下,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此产生了无穷的危害。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参加科考,因而科举所考必然成为学校的教学内容。科考内容局限于儒经和词藻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趋于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校教学就必然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少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既不利于选拔真才,又养成华而不实的空疏学风。科举名额太少,竞争激烈。为了出人头地,通关节、走后门、考试舞弊之风就在社会上公开泛滥起来,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目的和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造成了对读书学习的异常态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励学之语一直流传至今。封建官僚机构永远只能容纳知识分子中的极小部分,而科举制却张开血盆大口向每一个读书人展示着进人官僚集团的巨大可能性,诱使他们出入科场、头白身衰,仍然孜孜追求,以为“今科虽失而来科可得,一科复一科,转瞬之间其人已老”。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考试评价制度,现代教育体系把学生对某种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为一种无形的阻力。贝多芬拉小提琴时,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将他赶回了家。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在学校里也不得老师的好评。物理学家牛顿小学成绩一团糟。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留过级。艺术家罗丹考了三次都没有考进艺术学院。即使有再多这样的例子,甚至无数生命的陨落,都不能撼动现代教育体系的考试制度。私学教育体系中的教化思想,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教育思想的危害之深远;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知识中心论,我们每时都能够听到了人们反对的呼声。这就是教育体系毁人于无形,严重阻碍教育体系发展的事实。

体系外阻力主要体现在当权群体的权力和教育阶层的利益。私学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维护封建权势阶层而存在的,封建权势阶层为教育体系提供运作成本,现代教育体系也同样是为了维护一定的权势阶层的延续而进行,也为教育体系提供运作成本。无论是私学教育体系,还是现代教育体系,权势阶层和教育阶层的勾结,共同阻碍教育体系的发展。

这些都是构成教育体系的要件,而这些要件最终演化成教育体系中最顽固的势力,构成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教育体系受到什么样的阻力,都将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这是为什么呢?教育体系有着自我发展的不可阻挡之活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体系内生力和体系外助力。体系内生力就如生命一样,这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原力,生命不止,这种力量就不息。这就如破茧成蝶的过程一样,毛毛虫拼命地吐丝一层一层地将自己封闭在茧之中,但是蝴蝶也要一点一点地将茧挣破,这就是生命让这些力量不停地斗争进化。体系外助力主要是新兴群体的支助和新教育阶层的奋斗。如孔子,在进行教育实践之时,“惶惶如丧家之犬”,虽然落魄至极,却也能逢凶化吉,继续为自己的理念而奋斗;苏格拉底教育青年分文不收,为教育理想而放弃了有人帮助出逃的机会,从容为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夸美纽斯数十年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最终获得世界普遍的认可。新的教育体系必定能够战胜旧的教育体系,必能破茧成蝶,这是自然的永恒法则。

人类的历史不乏斗争,但是有些斗争是两败俱伤,另一些斗争却是双方共同胜利。隋炀帝把隋文帝给杀了,儿子把老子给杀了,结果没过多久,隋朝就灭亡了。唐高祖李渊让位于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却把唐朝振兴强大了。新教育体系和旧教育体系肯定存在斗争,差不多就是儿子和老子的关系,这种斗争又该如何了结呢?是选择两败俱伤呢?还是选择共同胜利呢?

教育体系初建时为什么会有一种教育盛况出现呢?私学体系中的“百家争鸣”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文艺复兴”,都在向我们昭示着同样的道理。但是同样让人迷惑不解的为什么私学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成型之时,却又很难出现那样的盛况呢?为什么完备的教育体系下的教育结果却反不如以前呢?

不知这样解释是否合理呢?教育体系新建之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为梦想而奋斗,能够将人的潜能最大地激发出来,展现出超越性的教育成果。然而,当教育体系形成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为生存而忙碌,逐渐成为了教育体系的附庸,没有梦想,只为生存,只为生活,反被教育所累。这也是诸多体系成型之弊,但是归根结底,确有人为之嫌。教育体系在形成过程中,也同样做着铲除异己的事情,消灭异端,很少反思自身的问题,最终走上自掘坟墓的窘途。

教育体系如何才能一直保持活力,保持自身的自我更新发展呢?教育体系有两个重要的基石: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监督体系。只要基石是牢固的,教育体系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两个基石往往最先走向腐朽。

教育服务体系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服务体系。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强势群体集中大量的财富帮助教育体系稳定发展和合理运转,就是政权国家划出一定的国家预算支持教育体系的运作。这种体系利于教育规模的发展,利于教育功能的完善,但是最大的弊端却是不利于教育体系的更新,存在一种阶级偏移,这一体系形式主要在强势阶级占绝对主导地位时形成。自下而上的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为适应自身的需求,而对教育进行必要投资而形成的教育结构,一般来说,这往往意味着新教育体系的萌发。私学体系的初期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初期,都是新兴阶级为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相当的支助。

教育监督体系也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巩固自身的教育优势,对社会其他群体进行愚化并对教育体系中的反对行为进行监督清除的行为。私学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在成型之后,都成为了统治阶级监督教化社会的工具。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是一种植根于社会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一直都会存在,只是有时候明显,有时候不明显,但这是一种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教育体系成型的初期,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表现出积极的力量,但是,教育体系成型后,这种监督体系便被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所压抑,毫无疑问,这是统治阶层自欺欺人的做法,最后走上毁灭的必定是旧教育体系的奴隶。

什么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呢?学生、社会和家庭来监督教师,教师监督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仆人,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仆人。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学生,学生的反应要转化成一定的监督力量,在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变化,提供促进其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并将这种积极作用转化成新的监督力量,督导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为教育发展服务,只有这样,自下而上的监督才能转化成一种保持教育体系持续发展的活力。

许多人认为,新旧之争,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但是我觉得这也不是绝对的,开明的行为往往会带来双方共同的胜利,实现顺利更替。无论是什么样的体系,都应该为新体系的成长提供发展的空间,否则的话,历史肯定会给你一个难堪的结果。

第五节:孩子的内在体系

教育体系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如果我们以教育对象为中心来看教育体系的话,我上面所探讨的教育体系相对受教育对象而言,就是外在的教育体系,相对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内在教育体系。

内在教育体系是受教育者在外部诸要素的影响下,在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思维而营建的自我秩序。人是一种具有高度思维能力的动物,能够通过对外部要素的认识,进入到自然运作和社会运作的内部,近乎完美地在自我的时空中营建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别名叫做思想。内在教育体系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一个人形成一种适合自我时空的内在秩序,形成一种自我的思想,我们所营建的外在教育体系也应该服务于内在教育体系的需要,最大努力地让一个人形成属于自己的自在思想,这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和最终的高度。

以前的教育观念,对一个人的外在教育和自我的内在教育存在严重的模糊,对这两个教育体系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内在体系的需要和成长需求,抑制了人的自在思想的形成,把人的内在教育体系认识清楚就当下而言,是有重要意义的。

内在教育体系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类:外在要素包括自然要素、社会要素、教育要素、外在空间和外在时间。自然要素就是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及变化。社会要素就是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教育要素就是教育对人所施予的各种影响。外在空间就是一个人所存在的物理空间。外在时间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物理时间。这些要素构成了个体内在体系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与内在要素的形成也息息相关。内在要素包括自然知觉、社会知觉,教育知觉、心理空间和心理时间。自然知觉是个体对自然要素的内化。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要素的内化。教育知觉是个体对教育要素的内化。心理空间是对外在空间的内化。心理时间是对外在时间的内化。外在要素内化为内在要素后,内在要素重新组合,构成自在的秩序,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思想。

下面是内化体系诸要素结构图:本质上来讲,外在事物在外在时空的秩序,通过一个积累内化建构反馈的循环过程,个体逐步建立自我的心理时空秩序,完成个体思想的飞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内在体系的核心是两个时空,一个是自然时空,一个是心理时空,无论什么的要素,皆在这两个时空中运行。自然时空是根本的世界,而心理时空是一个人的全部,当一个人心理时空崩溃之时,生命就会丧失全部存在的意义,对一个人来说,心理时空远比自然时空对人的意义重大。注重个体心理时空的成长,是一件超乎生命存亡的大事。

积累过程,是自然体系和社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已经总结的各种经验教训,形成了教育要素的主体部分,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过程,是个体间接知觉过程。

内化过程,是自然体系和社会体系以知觉的方式转化成符合心理需求的要素存在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

建构过程,是个体内在体系的核心,个体通过知觉而转化的要素在自我的心理时空再现,形成一种纯粹前瞻性的心理自然体系和纯粹前瞻性的心理社会体系的过程,形成个体的独特思维模式,并触发思想的形成。

反馈过程,建构过程中形成的纯粹前瞻性的心理自然体系和纯粹前瞻性的心理社会体系与现实的自然体系、社会体系的矛盾冲突会引起个体危机,引发内在体系的应激变化,形成情感释放和情感反馈。

积累过程、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和反馈过程,形成了一个循环性的发展过程,但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有一个非常脆弱的环节,也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环节,就是反馈过程。在整个的内化体系中,反馈过程最应该得到重视,但不知为什么经常被忽略。正因为此反馈过程不受重视,社会上的悲剧大多都是因此而形成。大家都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吧。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过一次有名的实验。经过精心策划安排,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油锅,跳到地面安然逃生。隔半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不时地来回游动。接着,实验人员偷偷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它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使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为时太晚。它欲试乏力,全身瘫痪,呆呆地躺在水里,终致葬身在铁锅里面。经过科学证实: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每当我想起这个故事,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我们的孩子。我们常常忽视孩子们的情感反馈,总是以权威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感,对孩子进行“微加热”,但是许多事物并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有的孩子选择了自我的解放,跳出了囚笼;有的孩子选择了被动地承受压力,结果被压抑所扭曲,演绎出叛逆、犯罪和死亡的人生。重视孩子们的情感反馈,是帮助孩子构建自在自我的重要基石。

内在体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外在要素主导阶段,外在与内在对峙阶段(扭曲、崩溃和成熟),内在思想主导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外在因素主导阶段,一般是从孩子出生到五六岁的时候,是孩子普遍选择尝试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中,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可塑性,但是人们对可塑性存在很大的误解:普遍认为,孩子年幼,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这是一种很错误的观点,孩子的可塑性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许多塑造行为都是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孩子为什么具有塑造行呢?这与孩子的遗忘性是分不开的,正因为遗忘,所以才会被塑造。每一个人可以回忆一下,孩童时期的事情,几乎荡然无存,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一段时间的事情大都被遗忘呢?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时空观念非常单薄,心理空间和心理时间没有成型,诸多知觉因素并没有被选择性地建构,孩子只是根据玩乐的需要,无意识地玩弄这些事物,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捡着丢着,对诸多事物进行普遍的尝试。但是,孩子又不像猴子掰玉米,有一些关键要素被积累在孩子的心理时空之中,开始引导着孩子有意识地构建心理时空体系,这样,许多事物被记忆演化,最后形成最初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外在和内在对峙阶段,这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阶段。社会权威以教育要素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塑造,这是人为悲剧,这些权威没有一个人知道孩子的思想是什么?在孩子的自在时空中所建构的体系是什么?像权威这种东西,一出生就该死亡。孩子在建构自我时空之时,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但是孩子作为一个弱势存在,命运堪忧!我不认为伟大的人物就一定比其他人聪明,只是我觉得伟大是因为他们所建构的自我时空是优越的,他们的思想是超越的,仅此而已。众多的平凡之人,绝大部分原因在于自我时空被重塑引起,最终以一种被思想者存在。还有一部分人,自我的时空和塑造思想产生了巨大冲突,最终自我的时空被扭曲,成为思想的异化者,成为一种病态的存在。还有一小部分,自我时空被严重扭曲,直至崩溃,演绎一场生命的悲剧。在这一个阶段中,让孩子自由建构自我时空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中国人很强调孩子要“孝顺”父母,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在英美这些国家,父母并没有强调这些东西,也不见得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比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差,人性必然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内在思想主导阶段,内在思想体系已经发展完善,建构了相对稳固的自我时空,在内在思想的引导下,个体将会不断地向追求的理想之地,跋涉前进,直至成功。

完整的内在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外在系统和内在系统。而在现实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系统权重过大,内在系统成为一种附庸,实在太不应该。外在系统本该为内在体系的成长服务,但是它却过多地扮演了监督的角色,混乱了服务和监督的过程,是外在系统窒息内在系统的重要原因。内在系统是一个自我监督的体系,有完整的反馈循环体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是一个带有罪恶倾向的系统。现实中,内在系统的残缺是发展不足造成的,但是引发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外在系统不当的监督引发了自我监督功能的畸形,所以自由发展是内在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

人类罪恶的形成与内在体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内在体系罪恶化的形式大致有三种:病态形式、犯罪形式和自杀形式,病态形式和自杀形式具有内向性特点,产生一种自我危害的倾向;犯罪形式具有外向性特点,以危害他人为倾向。关于内在体系的罪恶,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内在体系倾向罪恶演化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对于病态形式和自杀形式而言,个体选择这种极端方式是不愿被罪恶化的强烈要求,个体不愿成为罪恶的个体,但是外在系统,特别是社会系统总是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些痛苦的个体,他们的内在系统所依存的心理时空被严重扭曲,甚至崩溃,但是他们的内在体系并没有走向罪恶,只是不符合社会系统的要求而凋零。而对于那些具有犯罪形式的个体而言,也同样是可悲的:犯罪者首先被犯罪。但是这个论断也产生了一个矛盾:谁是第一个罪犯呢?对于这个问题,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这是一个系统进化的问题,罪恶源于社会发展。个体间的内在体系也是矛盾的,个体的自我时空也存在吸引和排斥,当个体的自在时空被压缩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情感应激,当情感应激达到极限后,要么自我崩溃,要么外向发泄。人性本于共存,失于自存,所有体系植根于此。

纵然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可那都是已经死亡的思想。所以这是一个思想贫乏的时代,唯有让孩子们的思想自由发展,才能再创民族伟大的复兴。



认证作者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