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学者_学术文库_单个文档详情

【原创】 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是否会败得更惨

阆楼客 | 2016-07-19 13:35

分类: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历史类 > 课题/教案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甲午之战

阅读:

分享:

收藏:

  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是否会败得更惨

  (《甲午中日战争》)

  蔡贵利

  活动时间:2003年11月13日

  [设计背景]

  甲午战争是中、日历史的重要分水岭。探讨它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此,我以“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是否会败得更惨”为题,要求同学们广泛收集资料,组建辩论方阵(正方观点: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会败得更惨;反方观点: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不会败得更惨),展开辩论。

  [片段回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远东政局都有深刻的历史影响,即使到现在,它仍然是学术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对于洋务运动与甲午之战的关系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这也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按照前一阶段的布置和安排,大家已经用了较长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现在,请正、反双方选出的辩手分别坐到相应的左、右位置,并首先请正、反双方的首辩陈述各自的观点。

  正方首辩:我方认为,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会败得更惨。理由是:洋务运动经过30余年的苦心经营,引进了不少的先进军事思想和军事设备,军队也经过了比较系统的训练,不少将士在战场上战术灵活,作战英勇,使日军同样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延缓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时间和步伐。因此,我方认为,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会败得更惨。

  反方首辩:我方认为,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不会败得更惨。理由是:洋务运动虽然经过30余年的经营,有不少成就,但在总体上是陈旧、落后、过时的,其训练是散漫的,很多将领指挥无度、畏首畏尾,士兵上行下效、见敌即逃,甚至许多洋务企业本身也成了兴办者的私有财产和力量象征。因此,我方认为,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不会败得更惨。

  正方代表:从洋务运动的成就看,①、经过30余年的发展,洋务派创办了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兴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其中仅仅北洋舰队就有定远、镇远、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广甲、济远、超勇、扬威等10余艘舰艇。引进的先进设备设施,如定远、镇远等铁甲巨舰,号称亚洲第一,实力远在日本海军之上,日军畏之如虎豹,在战争中也发挥了惊人的威力。②、不少将领曾经留学国外或者毕业于洋务水师学堂,有先进的军事理念。③、从前线将士的实际表现看,在平壤战役中,大同江南北两岸清军(南岸守军指挥者马玉琨素有“剽悍”之名)相互配合,炮火猛轰日军,致使日军伤亡惨重,其中队长林久实大尉、队副细井有顺中尉、今井健中尉当场毙命。日人杉浦梅潭曾形容此战惨境是:“霜惨烈,风萧索,吾军衔枚乘暗斫。平壤壁,大同江,古来天险称无双。土器店头砦栅固,炮雷迸裂弹雨注。……喋血登,蹈尸进,白日暗,山河腥,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平壤北线由左宝贵等率领的2900名守军也勇猛异常,或展开肉搏,坚决抵抗;或埋伏诱降,突然袭击;或拼力奋战,视死如归……左宝贵战死沙场、壮烈殉国后,光绪帝还亲作《御制祭文》:“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暗鸣之壮气不消,仓猝而雄躯遽殉。”表示极度的痛悼。在平壤西线,清军的有效固守和主动出击,也成功地阻滞了日军的进程,致使其统帅野津道观也恼羞成怒,不得不暂停主力部队的攻势。这充分说明,洋务运动的实效是显著的,清军将士也并非都是无为无能之辈。

  反方代表:战争爆发时,以“自强”、“求富”相标榜的洋务运动已推行了30余年,但洋务运动只学了西方的一点皮毛和枝节,封建制度丝毫没有触动。就军事而言,中国的陆军虽早已使用西式枪炮,但军队编制、规则、训练、指挥、后勤均未改变,仍是沿用湘淮军旧制。甲午战争时,一批又一批训练不精、纪律不严的队伍,仓促上阵,既无积极进取的战略,又无统一集中的指挥。而将领大多醉心于升官发财,缺乏近代军事修养和指挥才能,李鸿章用人唯亲,主要将领基本是李鸿章的亲信。用人唯亲,必然不当。如受命指挥平壤战役的叶志超,胆小如鼠,遇敌即逃,但专会谎报战果,入朝诸将中,他竟然“歼敌”最多,李鸿章不明真情,居然让他统帅入朝清军,实在可悲。就是这个叶志超,在平壤之战的紧要关头,命部下在城头竖起白旗,乞敌缓攻。当晚又率部下逃跑,一昼夜狂奔300余里,被时人嘲为“长腿将军”。这说明,对甲午之战而言,有没有洋务运动都无关紧要。

  正方代表:请对方辩友注意,洋务运动对甲午之战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必须立足于战争过程本身来看。黄海海战中,日舰有12艘,北洋舰队有10艘。战斗打响后,日舰吉野号首先被炮弹击中,高千穗也中数炮,比睿号、赤城号遭受重创后被迫南逃,退出战场。其它日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北洋舰队一度略占上风。后来即使在处于腹背受敌的危急时刻,北洋舰队广大将士也毫不畏缩气馁,继续与敌搏战。定远、镇远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铁甲舰,装甲厚、吨位大、炮火重,利于防御,日本舰队平素“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它们在五艘日舰合围形势下,临危不惧,默契配合,最终顶住了五艘日舰的猛攻,还重创日舰松岛号,迫使其退出战场。这些说明,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元气大伤,锐气大挫,从军事上讲,甲午之战并没有使中国败得更惨。

  反方代表:同样请正方代表注意,我方认为清军在军事上的无知、懦弱,是从宏观和结局而言的。尽管清军也有指挥有方、英勇善战者,但这改变不了诸多将士逃跑的事实、改变不了最终惨败的结局,而这些正是由其政治上的落后与腐朽造成的。世人公认,中国海军实力本在日本海军之上。但是建成之后,再未更新。甲午战争时,已明显落后于日本,速度慢,缺少速射炮,弹药不足。海军经费也被挪作建造颐和园。李鸿章甚至把北洋舰队视为个人势力和资本,战时又幻想避战保船。黄海海战后,竟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被动挨打,愚蠢可笑至极。而日本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以中国为假想敌,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甚至明治天皇还颁布敕令,命官吏交纳薪俸1/10,并向民间增税募款,追赶中国海军的紧迫感激励着日本朝野上下,海军的投入迅速增加,几年之内其海军实力就超过了中国。这从整体上说明,洋务运动的些许效用无碍于甲午之战的可悲结局。

  正方代表:在战场上,不少将士誓死效命,勇往直前。为固守辽东半岛的金州,徐帮道与连顺联袂抗日,据险设防,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延缓了日军进占旅顺、大连的时间。当地人还称颂徐帮道说:“倭寇有大炮,咱们有帮道。帮道毁大炮,杀得倭寇嗷嗷叫。”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不能站立,却坚持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在关键时刻,为保护旗舰,邓世昌命令致远舰“驶出定远之前”,迎战来敌,致使定远转危为安。在经远舰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先后阵亡,“船行无主”的背景下,士兵仍坚守岗位,决不后退一步。全舰官兵一直坚持到最后,200余人除16人遇救生还外,全都壮烈殉国。这显然与洋务运动期间的严格军事训练密切相关。

  反方代表:但是这掩盖不了许多将士丢盔弃甲、不战而退的事实。平壤北线,叶志超弃城逃跑,不战自败,使南线和西线战果化为乌有。黄海海战中,济远舰、广甲舰相继西逃,使定、镇二舰孤军奋战,形势险恶。尤其是威海卫战役,避战自保反而腹背受敌,全军覆没。这对战争结果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积极作用。

  教师:好!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辩论到此为止。正、反双方的代表紧紧围绕主题,论据充分,资料翔实,说服力强,可以说双方不分伯仲、难见高下。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强调各自的侧重点,这是他们的高明之处。我们应从中学习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探讨、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后,请论辩双方的代表对今天的辩论进行总结。

  正方代表:评委和对方辩友,我方紧紧围绕“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会败得更惨”的主题,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成就、军事人才和甲午之战的典型战例入手,以沉重打击日军为论证的策略和侧重点,强调正是由于有洋务军事活动的经验和成效,才延缓了日军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时间和步伐。这就是对我方辩论过程的总结。

  反方代表:评委和对方辩友,我方以“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会败得更惨”为主题,从洋务运动的根本局限和战场败着入手,重点强调战争的惨重结局,由此论证我方观点的正确性。这也就是我方的辩论策略。

  [开放性思考题]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会败得更惨;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之战中国不会败得更惨。你的态度如何?请阐明理由。

  点拨:本题第一个观点较难找到回答的理由,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层次(如洋务成就、典型战例、将士表现等);第二问比较简单,可从指导思想、军事训练、战场表现、战局结果等方面作答。

  答案:(略)

  (发表:2004年3月1日 《中学历史报》)


认证作者 客户端 客户端